干红葡萄酒(下称“干红”)是舶来品。但舶来品不一定都能为国人所接受。例如西餐,别说多数老百姓让他们自己花钱不愿意享用,就是那些公款吃喝的主儿,又有几人喜欢吃西餐呢?“干红”在中国的命运也大抵如此,虽然这几年有了点销路,但也大多局限于沿海开放城市少数先富者及内地大城市的高档宴席上,真正爱喝者寥寥,购用者也多是为了显洋气显高档,所谓“吃飞禽走兽,喝白啤干红。”而这些消费者中的大多数,若友朋欢聚、家常待客,还是更垂青“白”、“啤”。也就是说,国人的饮酒习惯并未因“干红”的“舶来”并登上大雅之堂而有多大改变。这既是国情,也是人们可以眼观身受的第一手“干红”市场行情。
奇怪的是,国内诸多葡萄酒生产厂家却仿佛对此视而不见。他们能看见或者说更愿意看见的只有一组抽象的数字:去年全世界“干红”总产量达2000万吨,人均消费7升;我国去年“干红”产量仅3万吨,人均消费只有0.7升,不足法国的1/30。
一边是看不见;一边是看得太重,甚至“重”到了误将中国当法国的程度。结果就是:不到两年,“干红”新增10万吨生产能力,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需要。“干红”市场整个成了生产“一头热”。
国人饮酒的消费习惯是渐渐形成的,要改变它,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谁若无视这个过程,谁就不能不受到市场的惩罚。“干红”市场的“一头热”,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